產品碳足跡(下)

產品碳足跡的核算方法

產品碳足跡核算可以幫助企業了解產品從原材料到生產、運輸、使用再到廢棄的全過程中所產生的碳排放量,以便更好地評估其對環境的影響。以下是核算產品碳足跡的主要步驟,以及一家企業的具體案例。

案例:綠能製造公司的碳足跡核算

綠能製造公司希望對其生產的一款筆電進行碳足跡核算,目的是找出生產和運輸環節中的碳排放問題,並尋找可改善的方向。

一、明確目標

綠能製造公司設定了具體的目標:核算這款筆電在原材料提取、生產、運輸、使用及廢棄處理各環節的碳足跡,進而瞭解公司對環境的總體影響,並提出改善方案。

二、收集數據

數據收集是關鍵。綠能公司透過供應鏈合作夥伴和內部資料庫,收集了下列數據:

  • 原材料提取:主要金屬材料的提取過程中每公斤所產生的二氧化碳,約100公斤。

  • 生產階段:工廠每小時用電量為500度,用於生產每臺筆電的電力消耗為8小時,所排放的碳約200公斤。

  • 運輸階段:從工廠到物流中心,每臺產品平均需150公里的卡車運輸,計算每公里的燃油排放量。

  • 使用階段:消費者平均每周使用筆電約30小時,按一年來估算使用過程的電力消耗和碳排放。

  • 廢棄處理:回收流程中每100臺筆電處理後的碳排放約30公斤。

三、建立模型

綠能公司採用了生命周期評價(LCA)模型,這是一種常見的碳足跡評估工具,能有效模擬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。根據上述數據建立模型後,公司能夠準確計算每個環節的碳排放,例如每臺筆電的總碳排放及每個步驟的佔比。

四、計算碳足跡

在模型計算中,公司發現:

  • 原材料階段:佔總碳排放的30%,主要來源是金屬和塑料的生產。

  • 生產階段:佔25%,機器運轉及電力使用是主要來源。

  • 運輸階段:佔15%,主要為燃油排放。

  • 使用階段:佔20%,取決於消費者使用頻率。

  • 廢棄處理:佔10%,回收和處理材料所需的能量和排放。

五、分析結果

在數據分析後,綠能公司發現生產和使用階段的碳排放最高。運輸和廢棄處理相對較低。基於此分析,綠能公司決定優先優化生產流程並採取措施減少原材料碳排放。

六、制定改進措施

根據分析結果,綠能公司制定了一些具體措施以降低碳足跡:

  • 改進供應鏈:與金屬供應商協作,引入更低碳排放的材料,預計可降低10%的原材料碳排放。

  • 生產效率提升:優化工廠的電力消耗,選擇更節能的設備,預計可將生產碳排放降低15%。

  • 綠色物流:考慮與物流公司合作,使用電動貨車來減少運輸排放。

  • 產品設計改進:改進筆電設計,使其在使用階段更節能,並在包裝上加強環保設計以便回收。

結論: 透過以上步驟,綠能公司成功掌握了產品的碳排放數據,找出主要排放環節並制定了改善策略。這種方法不僅適用於電子產品,也可應用於其他行業,幫助企業有效管理碳排放並提升環保形象。

產品碳足跡(上)

什麼是碳足跡?

碳足跡有點像一張「氣體帳單」,它告訴我們自己每天在生活中「花掉」了多少二氧化碳氣體。這些氣體就像一層「保溫毯」包裹著地球,讓它慢慢變熱。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在日常生活中少產生一點點二氧化碳,地球會更健康。

舉例: 想像一下,小明和小麗是好朋友,他們都喜歡吃早餐。有一天,他們決定做一個小比賽,看看誰在吃早餐的時候產生的碳足跡更少。

  • 小明喜歡在家自己煮早餐,他煮了蛋和粥,用的電很少,而且他騎自行車去上學。

  • 小麗喜歡在外面吃一份大漢堡,可她發現漢堡用的肉在養殖時會排放很多二氧化碳,而且她開車去上學。

結果小麗發現,她的早餐比小明的碳足跡大多了!小麗決定,下次自己在家煮早餐,減少自己的碳足跡。通過這些小改變,小明和小麗也在為地球盡一份力。

什麼是產品碳足跡?

當我們買一個新玩具或新書包時,可能很少想到這些產品是怎麼來的。實際上,每個產品從製造到送到我們手上都會產生「碳足跡」,這個足跡包括產品的生產、運輸等環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。

舉例: 小明非常喜歡吃水果,他最喜歡的是蘋果。有一天,他發現家附近的農場有新鮮的蘋果賣,另外還有一種蘋果是從很遠的國家運來的。於是他好奇,自己買哪種蘋果對環境更好。

媽媽告訴他:「遠距離運來的蘋果在運輸中會產生更多二氧化碳。如果我們買離家近的蘋果,就能減少因為運輸產生的碳足跡!」小明選擇了農場的蘋果,還帶了個環保袋去買,因為他知道塑膠袋也會增加碳足跡。

為什麼要減少碳足跡?

減少碳足跡不僅對地球好,也對我們自己有好處。通過一些小小的習慣改變,比如省電、少開車或者選擇本地食材,我們都能幫地球降溫。而企業也可以通過改進生產方式和供應鏈來減少碳足跡,這樣不僅能幫助環境,還能贏得顧客的信任。

總的來說,無論是個人還是公司,減少碳足跡就像給地球「減負」。每個人、每家企業都盡一份力,地球才會更健康、更美麗。

碳排放與碳足跡

起源:「碳」歷史

19世紀初,法國科學家約瑟夫·傅立葉(Joseph Fourier)的研究開啟了大氣保溫奧秘的探索。到了19世紀末,瑞典首位諾貝爾獎得主斯萬特·阿倫尼烏斯(Svante Arrhenius)率先定量預測了二氧化碳對地球氣候的影響。自此,碳排放導致氣候變暖的證據變得越來越令人信服。

20世紀90年代,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威廉·里斯(William Rees)和他的博士生馬西斯·瓦克內格爾(Mathis Wackernagel)聯手提出了「生態足跡」概念,用以衡量人類活動對地球生態系統的影響。「碳足跡」作為生態足跡的一個分支,專注於衡量碳排放對氣候變化的影響,成為了全球氣候變化討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。

碳排放:氣候變化的「罪魁禍首」

「碳排放」指的是人類活動中釋放出的二氧化碳(CO2)和其他溫室氣體(注意:不僅僅是二氧化碳,還包括甲烷等其他溫室氣體)。這些氣體在大氣中堆積,形成一層看不見的「毯子」,捕捉太陽熱量並將其困在地球表面。這導致地球溫度上升,就像地球在「發燒」一樣,引發氣候變化。

碳足跡:人類社會的環境影響記錄

「碳足跡」則像是一本詳細的日記,記錄著個體、組織或產品在其整個生命週期中每個環節對地球造成的影響。從你早上刷牙用的水,到你穿的衣服、吃的食物,再到你乘坐的交通工具,每一項活動都在這本日記裡留下了「碳的印記」。這不僅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直接碳排放(如使用交通工具、家庭能源消耗),也包括間接排放(如生產你消費的商品所產生的排放)。碳足跡涵蓋了從產品生產到你手中,再到最終被丟棄或回收的整個過程。

聯繫與區別:不同的記錄視角

「碳排放」和「碳足跡」都在描述地球變暖的故事,但各有側重。「碳排放」像是一個特寫鏡頭,聚焦於特定行為,例如你開車上班時的排放。相比之下,「碳足跡」則如同一部紀錄片,全面展現你的生活方式對地球的整體影響。

示例:汽車的「碳」故事

讓我們以汽車為例來闡明這一點。計算一輛車一年內行駛造成的碳排放,就像查看這輛車的「年度碳排放健康報告」。而了解這輛車的碳足跡,則需考慮從製造到報廢的整個生命週期影響,猶如閱讀它的「碳排放生平傳記」。簡言之,碳排放衡量特定源頭的溫室氣體排放,碳足跡則衡量個人、組織或活動的整體溫室氣體排放。這種生動的比喻有助於我們理解和區分這些看似複雜的環境概念,並認識到自身生活方式與這些關鍵環境問題的緊密聯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