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種自然碳匯

碳匯主要可分為三種類型:綠碳(森林碳匯)、黃碳(土壤碳匯)和藍碳(海洋碳匯)。

這三者在碳吸收和儲存上各有特色,讓我們深入了解它們的特徵和差異。

三種碳匯的特徵

綠碳(森林碳匯):綠碳主要來自於樹木。想像一下,一片綠意盎然的森林,每棵參天大樹就像一個天然的碳儲存器,不斷吸收並儲存大氣中的二氧化碳。這些樹木壽命長達百年以上,意味著它們能長期穩定地貢獻碳匯功能。除非遇上颶風、森林火災或人為砍伐,綠碳的穩定性非常高,這使得它成為碳權開發中最受歡迎的選擇。例如,亞馬遜雨林作為“地球之肺”,每年吸收的大量二氧化碳正是其重要性的證明。

黃碳(土壤碳匯):黃碳來自土壤中的有機物質,這些物質包括動植物遺體及其分解後的產物。試想一片農田或自然草原,土壤裡蘊含著豐富的有機質,成為隱藏在地面下的“碳寶藏”。不過,土壤碳匯受氣候、溫度和降水等環境因素影響,變動較大,其穩定性相對低於綠碳。

藍碳(海洋碳匯):藍碳則來自海洋及沿海生態系統,例如紅樹林、海草床和海藻林。這些生態系統在吸收和儲存大氣二氧化碳方面發揮重要作用,就像“海洋之肺”一樣。它們不僅支撐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,還有助於減緩氣候變化。然而,藍碳易受到海洋溫度變化、污染和過度捕撈等人類活動的影響,使其穩定性略遜於綠碳。

三種碳匯的穩定性比較

  • 綠碳(優):由於樹木長壽命且適應性強,森林的碳儲存量通常保持穩定,除非受到重大自然災害的影響。

  • 黃碳(次優):土壤碳匯的穩定性相對較低,易受氣候變化和環境條件影響。例如,在旱季,土壤中的碳分解加速,導致碳釋放增加。

  • 藍碳(次次優):藍碳雖然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的沉積作用穩定,但依然容易受到海平面上升和污染等因素的威脅。

碳儲存量的比較